(素材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)
傳說!
新疆人每天要吃掉
275萬個馕!
馕這個東西
簡單好吃又不容易壞,
對新疆人可以說是
各種搭配,各種吃!
說起馕的傳說,時間倒退回大唐,玄奘在印度取得真經后,準備東歸。途經西域時,他準備了一袋馕,從此以后的漫漫艱辛長路中,就是這些馕伴隨著他走過荒無人煙的廣袤大漠,保全了性命。
時光再閃回如今的新疆,你會發現即便歲月流轉,馕仿佛是一種永恒的存在,它仍然是人們餐桌上、節日里、路途中不可或缺的食品。
水分少、易保存、便于攜帶的馕就成了最理想的干糧。如今,當男人們出遠門時,女人們還是會在前一天晚上和好面,打好馕,第二天一早用布將馕包起來,遞給男人。這些馕中飽含著一個女人對男人的愛,一種無聲無息的體貼。
中國人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創造出美食,美食也是人們超越困境的心靈慰藉,在極端環境中更是如此。
塔克拉瑪干南緣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5.6毫米,極為典型的大路荒漠氣候。小麥比任何一種禾本植物,更能適應生態環境,就像這里的沙漠居民,總能在極端條件下,獲取生存能量。
馕在人類的食譜中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,面粉要先經過發酵在揉成面坯。透氣孔可以防止烤制時鼓脹變形,洋蔥碎和芝麻讓香味更加迷人。
當馕坑壁達到攝氏180度,面粉中的糖,在高溫下發生脫水降解為馕染上焦糖色,濃郁麥香也由此而來。從生到熟只需要十分鐘,但是傳統已經跨越千年歷史。
在今天,馕已經成為新疆人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每一個馕鋪,都燃著一個炭火不滅的馕坑。正是這種溫度和炙烤的力量,使得小麥和土地的芬芳,緩緩散發出來,綿延成悠長濃郁的一縷焦香。
火焰與泥土與糧食的融合,自然生成的氣息,可以說,馕是最接近糧食本質和原色的食物。
馕的由來
“馕”源于波斯語,古代稱為“胡餅”、“爐餅”。馕是新疆各族喜愛的主要面食之一,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
馕以面粉為主要原料,多為發酵的面,但不放堿而放少許鹽。馕大都呈圓形,中間薄,邊沿略厚,中央戳有許多花紋,直徑足有40-50厘米。
馕用了一個非常少見的發音和單詞來命名自己,地道、本色、不事喧嘩。
無論在多么繁華的時代,在多么寂寞的小巷,在伊犁、在阿克蘇、在二道橋或者在喀什噶爾,馕總是樸素地微笑著,帶著古典溫和的香氣。
千百年來,以烤馕為業的維吾爾手藝人,往往是在自己的馕鋪外面顯眼處掛上一只馕,既作招牌也當樣品。
馕的做法
馕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。在面粉(或精粉)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,和勻,揉透,稍發,即可烤制。
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、面餅形狀、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,馕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,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馕;
用羊肉丁、孜然粉,胡椒粉,洋蔥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馕;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。
馕是一種樸實的美。馕的背后是新疆人民熱愛生活、熱愛勞作的雙手。馕始終代表著新疆各族人民純樸善良的性格,熱愛生命,建設家園的本能。馕,是新疆人的精神圖騰。
(素材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)
消息